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专题课程---为峨眉武术传承保驾护航

2024-10-15 0

内江,2024年10月14日上午 — 在2024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研修班上,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杨挺教授受邀带来一场主题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”的专题讲座,重点讲解了非遗保护的概念、法律体系和实践问题,内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背景、保护难题以及立法进路,为学员们深入理解非遗保护法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。此次讲座不仅增强了参训学员对非遗法律保护的认识,也对峨眉武术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杨教授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点入手,系统讲解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及其各自的保护方法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,需要依靠口传身授在特定群体中世代相传,不同于以建筑、文物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。杨教授指出,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、表演艺术、社会实践、节庆活动、自然知识及传统手工艺等。

在课程的第二部分,杨教授重点讲解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。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以来,我国相继制定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等法律文件,明确了保护非遗的基本目标、两大原则和三项制度,即非遗调查制度、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以及传承与传播制度。这些法律框架为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在保护非遗、培养传承人和推动非遗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指导。

在非遗保护中的法律问题部分,杨教授深入探讨了我国现行法律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不足。例如,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保障,现有的法律法规未能明确传承人享有的诉讼权利,导致他们在面对侵权行为时难以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。此外,重申报轻保护、行政保护效率不高、知识产权保护片面等问题也是非遗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
通过本次专题讲座,参训学员深刻认识到非遗法律保护对峨眉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。杨教授指出,法律保护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传承的关键路径。峨眉武术作为巴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技艺传承,受到广泛关注,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人断代、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现实困境。法律保护机制可以有效规范传承过程,明确传承人的权益和义务,为峨眉武术的传承提供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。同时,杨教授也提醒学员,非遗保护不仅是对技艺的保护,更要关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。在峨眉武术的传承过程中,法律可以确保传统技艺得以原汁原味地延续下来,同时也能保障这些技艺在传播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,避免其在市场化过程中受到不当改编或扭曲。

杨教授的讲座为2024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了深刻启示,促进了非遗保护理念的普及和法律知识的普及。正如杨教授所言,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,非遗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长足发展。

(文字/ 崔龙 图片/周迅安 编辑/崔龙 初审/崔龙 复审/周 终审/谭伟平)


为您推荐